11月13日(周一)
串联的金属接力催化:手性β-内酰胺的合成 时间:10:00-11:00 地点:16幢921报告厅 主讲人:徐政虎,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博士师生导师、泰山学者、副院长(分管本科教学、人事人才、学科建设)。2001年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取学士学位;2007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获博士学位 (导师:戴立信院士、唐勇院士); 2007,10- 2010,11在迈阿密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2011.1进入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任副教授;2015.9破格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于2022年起任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副院长。一直致力于绿色、经济、高效的有机合成反应方法的研究,从仿生学模拟酶催化的角度出发,以金属有机化合物为核心,发展了协同“串联金属接力催化”合成方法学,广泛应用于一系列复杂环系有机分子的合成中。主持国家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SCI论文70余篇。2020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22年被评为山东省泰山学者。
由“绩尽”引发的选题和论文 时间:15:00 地点:19幢108室 主讲人:侯样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编审。研究方向涉及历史学、科学人文关系、艺术史论、文化智库、艺术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中国改革初期的思想解放中外交流和理论创新 时间:19:00-21:00 地点:24幢4楼L-402学科研修室 主讲人:魏众,1968年生于天津,2003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获理论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室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史研究》杂志主编。同时兼任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2017年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同时获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19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21年被评为2016-2020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先进个人。
11月14日(周二)
“三重证据法”与艺术学研究 时间:08:30 地点:19幢309室 主讲人:侯样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编审。研究方向涉及历史学、科学人文关系、艺术史论、文化智库、艺术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祭:卡里斯马(charisma)的寻常化 时间:14:30-16:30 地点:24幢4楼L-402学科研修室 主讲人:贺喜,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人类学、明清史、中国社会经济史。论著包括Lineage and Community in China, 1100-1500: Genealogical Innovation in Jiangxi ,《亦神亦祖:粤西南信仰建构的社会史》《秘密社会的秘密:清代的天地会与哥老会(合著)》《浮生:水上人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合编)》等。
生机电融合与服务机器人技术研究与进展 时间:15:30 地点:31幢304VR实验室 主讲人:张小栋,博士现为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研究所副所长、生机电融合与服务机器人创新团队负责人,陕西GF穿戴式人体增强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新疆大学的第六批自治区天池特聘教授。学术兼职为IEEE会员;全国高等学校制造自动化研究会理事长;全国高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动态测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宇航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制造系统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GF创新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国家机床重大专项项目子课题4项,省部基金8项,横向企业课题10余项,累计科研到款1300余万元。主持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陕西高校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1项,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5项,国内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6项;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80余篇;主持申请受理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其中30项已获得授权。多次以大会主席、执行主席等身份组织国际IEEE系列的知名学术会议和国内行业学术会议,并应邀到一些知名国内外学术会议做大会报告和重要研究机构做特邀报告。
11月15日(周三)
青年学者学术沙龙(理工类)—— 基于半导体激光器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微波光子信号产生及其应用 时间:18:00-19:00 地点:图文中心3楼学习研讨区 主讲人:陈浩,2021年博士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生微波技术、宽带雷达信号产生及处理、半导体激光器非线性动力学等。
青年学者学术沙龙(理工类)——超快光纤激光器中孤子时变动力学 时间:19:00-20:00 地点:图文中心3楼学习研讨区 主讲人:张裕生,2021年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主要从事飞秒光纤激光技术及应用、非线性光纤光学、光无源器件、光孤子动力学、超快测量等研究,主持国家青年基金和省基金青年探索项目各1项,产学研合作项目1项;目前已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Laser & Photonics Reviews、Nanophotonics、Optics Letters、Optics and Laser Technology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
轮房管理与宗子继承--宋以来两套族产管理制度 时间:18:00-20:00 地点:24幢517历史学会议室 主讲人:科大卫,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荣休院士。曾任教美国印地安纳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现为香港中文大学荣休教授。长期致力于历史人类学研究,曾经主持香港特别行政区卓越学科领域计划“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协作研究金项目“重构西江:明清帝国的建构与土著社会的演变”等重大项目。主要著作有《皇帝与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近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清社会和礼仪》等。
11月17日(周五)
数字人文与史学发展新趋势 时间:19:00-21:00 地点:24幢4楼L-402学科研修室 主讲人:张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特聘教授。曾受邀赴哈佛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台湾中研院等名校与科研机构访问。现为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历史经济地理学、西北区域历史地理、GIS与数字人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出版学术著作《西北城市变迁古旧地图集粹》(西安地图出版社2021年)。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地理·西北近代经济地理》(华东师大出版社2015年),获教育部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开发了“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开放平台”,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百佳数字出版精品项目献礼建党百年专栏。
11月18日(周六)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必然性与偶然性 时间:18:30-20:30 地点:24幢4楼L-402学科研修室 主讲人:徐萍,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世界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1995年在吉林大学历史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3年在吉林大学行政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95至今执教于吉林大学历史系, 美国蒙大拿大学曼斯菲尔德东亚研究中心、韩国首尔大学中国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多次赴美国或韩国考察讲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冷战史、国际关系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若干,出版专著9部,发表CSSCI论文十数篇。
编辑:周燕玲 |
一周学术活动【11月13日-11月19日】 |
发布时间: 2023-11-13 | 浏览次数: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