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坦赞铁路坦桑尼亚站里,有一幅手绘壁画。这幅画的翻拍版本,最近漂洋过海出现在浙江师范大学美术馆。画的中间,写有坦赞铁路中文字样的火车缓缓驶来,火车周围是坦桑尼亚百姓忙碌劳作的生活场景。
日前,浙江师范大学美术馆内正在举办“以路为媒——从‘坦赞铁路’到‘亚吉铁路’艺术作品交流展”。这张翻拍的车站壁画一侧,挂的是1965年毛泽东主席会见首次访华的坦桑尼亚总统的照片,另一侧挂的是关于坦赞铁路修建环境的地图。三张图连着看,故事感很快就来了。这场展览共占据三层展厅,三层连起来看,那种艺术穿越时空带来的震撼感直击人心。
回望历史长河,中非交流源远流长。这场艺术作品交流展以中国为非洲援建的两条铁路为载体,讲述修建铁路的历史,也讲述铁路沿线发展至今的故事。讲故事的主体,是摄影、绘画和艺术装置等无国界的艺术语言。
多方征集 共续铁路情缘
3月3日,在展览开幕式现场,来自加纳的留学生Terry和他的同伴投入地表演着非洲鼓,节奏动感,鼓声有力。“坦赞铁路非常有名。”Terry很兴奋,他说自己虽然没有坐过,但坦赞铁路在非洲几乎每个人都知道。
这条在非洲家喻户晓的坦赞铁路是上世纪70年代由中国政府援建的,极大地促进了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两国的经济发展,也在南部非洲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18年,中国又在非洲援建了一条现代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被誉为“新时期的坦赞铁路”。
时隔40多年,这两条铁路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以路为媒——从‘坦赞铁路’到‘亚吉铁路’艺术作品交流展”回答了这个问题,此展览于去年获批国家艺术基金交流项目。
浙江师范大学设计与创意学院教授徐华颖是这个项目的主持者。“非洲对我来说很神秘,那里有着独特而丰富的艺术元素。”徐华颖说,中非交流与合作蒸蒸日上,文化艺术的交流同样海阔天空。查阅资料时,两条由中国援建的铁路引起她的关注:“前后跨越40多年,是大国精神的体现,也是中非友谊的接续,背后的动人故事何不用艺术语言来展现呢?”
展览得到了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的指导和支持,一些常驻非洲的摄影师、非洲研究学者和非洲艺术爱好者也积极响应。展览共征集到各类作品300余件,最终展出近200件,许多作品是首次发布。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鸿武行走非洲40年,既是此次展览的总策展人,也为展览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照片。2003年,他曾赴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留学。“当年坦赞铁路上的列车和国内的绿皮火车相似。在遥远的非洲,行进在中国援建的铁路上,仿佛时空穿越,亲切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刘鸿武对坦桑尼亚的感情颇深,去年,他在中国坦桑尼亚大使馆演讲时,就表示“想回坦桑看看”。
亲历非洲
带回动人画面
一个“回”字,是刘鸿武对坦桑尼亚的感情;一个“吻”,是非洲友人对中国的感情。展览上,有一张刘鸿武推荐的名为“吻”的照片。这张照片摄于2009年,当时80岁的坦赞铁路老员工在参观和平方舟医院船时,激动地亲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这样动人的画面还有很多。坦赞铁路沿线地形复杂,途经的非洲南部地区布满河流和沼泽,其间还穿越深山峡谷,施工条件异常困难。一张张四五十年前的黑白照片,见证了当时中国援建者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令人肃然起敬。
铁路的开通运行给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组织了“打开尘封的记忆”坦赞铁路创作团,8名教师远赴非洲,围绕坦赞铁路进行实地采风和艺术创作。如今,这些绘画作品也得以展出。
在邱兴雄教授的水彩画中,火车站熙熙攘攘,五彩缤纷。“非洲人衣着鲜艳,商贩到站后卸了货就地交易,有的推着手推车,有的扛着大包,站台上很热闹。”邱兴雄说,车站喧闹的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他选用大面积的水彩渲染来突显铁路通行带来的勃勃生机。
宋永进教授则用速写的方式记录了车站的站牌、栏杆、扶手等物品。“铁路建成并运行了数十年,有的站牌和栏杆掉了漆,斑斑驳驳,这些岁月的痕迹也是中非友谊的见证。”宋永进说,他在车站作画时,一位当地的老人冲着他用中文唱“我爱北京天安门”,这一幕让他久久难忘。
浙师大退休教师李舒弟如今旅居非洲,他的速写作品记录了铁路沿线形形色 色的行人,尽现非洲百态人生。浙师大毕业生张登星曾在非洲孔子学院执教,他将镜头对准了铁路沿线的孩子们,他们学习汉语、包饺子、过中国节,笑容洋溢在稚嫩的脸上,动人心弦。
展览中还有不少中非元素的巧妙碰撞。旅非艺术家宣海峰以水墨画绘出非洲孩子天真的面庞,异域风情中平添了一份中国味。浙师大教授潘江龙则用非洲的泥土融入油画,饱含来自非洲大陆的情感温度。
匠心巧思
开启全国巡展
在浙师大设计与创意学院院长郑军德看来,展品应多元化并呈现创新性。由此,本次展览在摄影和绘画作品外,还呈现出更多的匠心巧思。泥沙、衣物、手套、鞋垫……当这些司空见惯的日常用品在“以路为媒”的主题下经过再创作,便成了艺术表达的媒介,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内涵。
美术馆三楼展厅陈列着20多件由综合材料创作的艺术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群用泥土捏成的娃娃,造型各异,憨态可掬。这个名为《童心共筑》的作品由浙师大设计与创意学院学科学术中心主任、双龙学者特聘教授王雷和金东区光南小学教师严群利共同指导。
“我们邀请了光南小学100个小学生,用红土捏出了200多个中非儿童的形象。”王雷介绍,金华有红土,非洲有红泥,作品取其共同的“红”为创作基点,希望由孩子之手来表达中非的未来。孩子们的表达是生动鲜活的,他们捏出的小泥人有的在唱歌跳舞,有的在看书画画,有解放军手持钢枪,有白衣天使救死扶伤。
王雷也是此次综合艺术展厅的指导老师,他说,学生们没有去过非洲,大家通过影像材料和查阅文献形成了对中非合作的理性思考。在作品打磨过程中,还邀请了长期居住非洲的老师及浙师大的非洲留学生对方案设计进行把控。
作品《中山装》分别以建筑材料和电子材料拼制出两套中山装,材料的更迭寓意着不同时期的援非方式。作品《铁轨上的风情》将火车上的喇叭和劳动手套进行拆解重组,并循环播放非洲音乐,展现铁路风情……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创作室创作员、军旅油画家邢俊勤认为,综合艺术展厅的展品让此次展览别具一格,师生们用有非洲特色的材料创作了具有视觉震撼的作品,用实验艺术的语言回应了艺术主题,让人感受到现代美学回归到了材料美学的本体。
本次展览由浙江师范大学和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金华站首展将展至3月22日,之后还将前往上海、广州、宁波、厦门等地展出。展出结束后,主要作品将收藏于即将揭牌的浙江师范大学中非交流博物馆。
来源:《金华日报》 编辑:屠余杰 |
金华日报:以艺术语言 讲好中非交流故事 |
发布时间: 2023-03-08 | 浏览次数: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