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周一)
Sadphos在不对称钯催化中应用 时间:上午9:30-10:10 地点:30幢1楼报告厅(111) 主讲:张俊良,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本科毕业于天津大学,2002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003年到2006年先后在科隆大学从事洪堡博士后工作和芝加哥大学从事研究助理工作。2006年加入华东师范大学独立开展科研工作,2017年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主要从事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包括烯炔与小环化学、不对称催化,近年来设计和发展了一系列手性膦催化剂和配体。曾获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上海市东方学者(跟踪)、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4)、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上海市浦江计划、曙光计划、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上海市领军人才等资助。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项,973项目参与2项,子课题负责人1项。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获得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0余件,撰写英文章节6章,作为Comprehensive Organic Synthesis II 第4卷主编之一。
Chiral Sulfoxide Ligands in Asymmetric Catalysis 时间:上午10:10-10:50 地点:30幢1楼报告厅(111) 主讲:廖建,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应用化学系,2002年在中科院成都有机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6年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材料系、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2月回国后在中科院成都有机所开展独立研究,任不对称合成与手性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计划。2010年9月调入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现担任天然产物研究中心主任。廖建研究员的研究兴趣聚焦于手性配体设计、不对称催化及药物和天然产物合成,他的研究团队发展和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手性亚砜配体及不对称催化体系;在国际核心学术刊物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等上发表了系列学术论文。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去芳构化—芳香碳-氮键转化的一种新模式 时间:上午10:50-11:30 地点:30幢1楼报告厅(111) 主讲:范仁华,博士,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1998年在江西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2003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美国Purdue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年9月起加入复旦大学,主要从事绿色合成催化、有机合成等方面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科技启明星计划 (2008)、上海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优秀学术带头人(2022)等项目。获得2013“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国际学术奖。迄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3月7日(周二)
仿生水通道的构筑及其功能研究 时间:上午9:30-10:10 地点:30幢1楼报告厅(111) 主讲:侯军利,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在湖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6年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10月进入复旦大学工作。长期从事物理有机化学的研究工作,曾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研究领域为物理有机化学、超分子化学,主要包括:通道蛋白的结构模拟,人工跨膜输送体系的构建等。其研究工作曾被C&EN、Angew. Chem. Int. Ed. 和JACS 等专栏专门评述。
Synthetic Methodology Development for Bioactive Heterocycles 时间:上午10:10-10:50 地点:30幢1楼报告厅(111) 主讲人:蔡倩,暨南大学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1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学院。2006年从上海有机所获博士学位,师从马大为院士。之后在密歇根大学癌症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加入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2010年担任课题组长,2016年加入暨南大学药学院。主要从事有机合成和药物合成工作。曾获广东省特支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等项目支持。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专利多项。
几例手性主族元素催化的不对称反应 时间:上午10:50-11:30 地点:30幢1楼报告厅(111) 主讲:郑文华,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2001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2001-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在美国爱荷华大学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到2011年在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至今,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郑文华教授长期从事手性合成化学和手性功能材料方面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先后在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和Org. Lett. 等国际一流化学杂志发表;2015年入选南京大学登峰人才支持计划;2016年获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2014年获Asian Core Program Lectureship。
3月8日(周三)
基于辅酶NAD(P)H的仿生手性还原 时间:上午9:30-10:10 地点:7幢301报告厅 主讲人:周永贵,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手性合成研究组组长,精细化工研究室室主任。1989至1993年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导师为戴立信院士和侯雪龙研究员。1999至2002年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为张绪穆教授。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均相不对称催化和生物活性的含氮化合物的全合成。主要包括芳香化合物的不对称氢化、新型不对称催化体系的设计与应用及这些新方法学在天然产物和手性药物合成中的应用。发表研究论文230余篇。201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2012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手性化学奖”。2016年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惰性碳氢键精准催化转化 时间:上午10:10-10:50 地点:7幢301报告厅 主讲:史炳锋,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常务副系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01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6-2010年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和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进行博士后研究,2010年4月加入浙江大学化学系。曾获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日本化学会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 Award、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等奖励。任美国化学会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副主编,,《化学学报》、《有机化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和Green Synthesis & Catalysis 等期刊编委。主要从事惰性碳氢键的精准催化转化及合成应用研究。以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150余篇,申请专利十余项,受邀撰写英文书8章节。
可见光诱导的可控自由基反应 时间:上午10:50-11:30 地点:7幢301报告厅 主讲:肖文精,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院长。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农药化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1984年和1990年在华中师范大学分别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00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2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9月至今在华中师大化学学院工作。长期从事光化学合成、自由基化学以及不对称催化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均相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移机制”和“脱质子光致电子转移策略”,发展了一类双功能的光敏手性配体,发展了多种可见光诱导的可控自由基反应,实现了多种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杂环化合物的高效高选择性合成。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他引21000多次,H-index 78。目前担任《化学学报》、《有机化学》、《高等学校化学学报》、ChemPhotoChem、Adv. Synth. Catal.、Chin. J. Chem. 等杂志的国际顾问、编委;是中国化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感光学会光化学与光生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学科委员会、手性化学专业委员以及均相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荣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199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5)、国务院政府津贴(2008)、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导师(2013)、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2013)、Asian Core Program Lectureship Award(2014)、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3, 2017)等奖项。
来源: 科技处、人文社科处 编辑:周清雅 |
一周学术活动【3月6日-3月12日】 |
发布时间: 2023-03-07 | 浏览次数: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