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人问青春的意义 “我想看看不同的世界,想做一些不同的事情。” 奋斗四载,跨越山海 这是他对青春的回答 他是王润泽,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来自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生224班。曾任教师教育学院主持队队长,同时也是教师教育学院演讲队、排球队的一员。曾获省奖学金,校一、二等奖学金,在校期间连续三年获“校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高考让热爱播音主持的他命运般地走上教师教育的道路。即使偏离预定轨道,他也在另一条道路上大放异彩。幽默风趣的他总是笑谈过去,而看似轻松的成功背后是他无数日夜的默默努力。
“磨砺得玉成” 谈起小学教育专业,王润泽形容自己和它的相遇是两个不同星轨的意外交错。高中的王润泽是一名播音主持专业的艺考生,虽然艺考没能让他进入自己心仪的学校,但“喜欢小朋友、有亲和力”让他有了新的选择——进入浙师大小学教育专业。当时的他也没有想到,这两个看似分量不重的词会让他在教育专业逐渐扎根,追寻人生的意义。 作为师范生,优秀的实践能力往往离不开扎实的理论基础,王润泽深知其中的道理。从大二开始,他便开始尝试参加一些学科竞赛,在不断地尝试和付出中,初春播下的种子到了结果的时节,收获满满:浙江省第十四届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第二届长三角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冠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竞赛微课教学辅助类浙江省第三名...每一个光荣获奖的时刻的背后都是无数个付出努力的日夜。 “在这些比赛中,我学会了挑战自己,发现那个潜在的‘我’。”在无数个备赛的日子中,令王润泽印象最深刻的的是准备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的那段时光。面对当时学校在小学教育数学方向从未获得过省一等奖的压力,王润泽带着挑战自己的决心参加了此次比赛。 比赛内容难度高,强度大,他就将比赛的内容划分成每一小块再进行相应的练习:为了锻炼好基础的师范生技能,午饭后站着练一个小时钢笔字成了王润泽每天都要做的事,还有朗读、练习制作PPT也一样不落;为了能熟练地讲出课本里任意一节课,12本小学数学课本他一次又一次地翻阅,直到将每一小节都烂熟于心...当然,成功的背后也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和同学的鼓励。备赛的那段日子,老师成了王润泽的“学生”,每隔两三天就会让他讲一次课,打一次“模拟赛”,再提出一些建议。在无数次的复盘和改进中,这个敢于挑战的男孩最终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当确定自己已经完成了比赛后,我很兴奋,因为终于顺利地把这件大事圆满完成了”。他享受努力过后收获的成功,也高兴自己超越了自我。 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除了理论知识,王润泽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历。站在三尺讲台,投身真正的教学中,王润泽深刻地感受到学生对学习主观情绪的重要性,他认为比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不管是实习还是支教,他都会想办法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一点、让学生们更加自信一些。虽说润物无声,但王润泽却走进了学生们的心中,与他们进行灵魂的长谈。在教师教育领域,他是那个用真心换取真心的人。
“热爱抵岁月” 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敢于挑战并不是王润泽的标签,他始终在自己擅长和热爱的领域中扩充着生命的容量。 高中时,王润泽与播音主持结缘。到大学中,他毫不犹豫地参加了学院的主持队、演讲队和校主持人队。在院主持队,从大一的小萌新到大四的队长,王润泽在这个大家庭里找到了归属感。温暖是他对主持队最贴切的形容:“冬至的时候我们会一起吃汤圆,每个人的生日我们都会一起过...” 正是因为这些无比珍贵的经历,作为研究生的王润泽这一次以指导学长的新身份回到了院主持人队。与此同时,他还参加了新生演讲赛,一路过关斩将,代表教师教育学院冲进了浙江师范大学第三十七届新生演讲赛决赛。在决赛中,王润泽以“微光”为题,讲述了一名青年教师支教的点滴故事,“41万点微光汇聚在一起肩负起了支教人、青年人的时代担当”,用微光照亮微光,他用实际行动证明。踏进这场演讲的盛典,王润泽站在舞台上,拿着属于他的一等奖。那一刻,你看他清凉温润,内心却心潮澎湃。他笑称这一切是因为自己很幸运,但在说不清多久的过去,他也曾努力练习,为了这份“脱口而出”,见过月亮挂头,朝阳升起。 “主持和演讲不是我的特长,我只不过是一直在做我热爱的事。”和普通的爱好不同,王润泽用热爱来形容他们。演讲和主持在王润泽这里是纯粹的,是迷茫时的一颗解药,是忙碌生活中的压力缓解剂。正因如此,他从不会遇到“如果学习和演讲主持有冲突怎么办”的此类问题,当身心疲惫或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时,他会选择“出逃”——做自己热爱的事,享受和演讲主持结伴的时光。“每当我投入到其中,所有的压力都得到了舒缓。”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找到自己调节心情的方式”,王润泽认为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舒缓压力是很重要的。除了演讲和主持,他还有自己缓解压力的“独门秘诀”:吃甜食、运动。谈起生活学习中的压力和内卷现象,王润泽也总是乐观积极地对待,他用“努力地躺平”这个词来形容自己:行为上要努力,思想上要躺平,不要陷入不必要的精神内耗中去。这是他对自己的约束,也是对自己的“流放”。在演讲领域中,他是那个在舞台上发着光传播正能量的人。
“心系支教梦” 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有的人永远思索着,而王润泽选择用足迹求证。实践的魅力一直吸引着他去往更多未知的地方。从金华到龙州,1800公里,他义无反顾奔赴在支教的道路上。 选择支教,是王润泽内心确定的声音。尚未开始支教的他也曾从支教过的学长学姐那里得知龙高的学生们基础薄弱,但直到亲身体会后,他才明白这句话的重量。王润泽所负责教学的是高二年级艺体班的数学科目,班级里许多学生甚至连初中的知识也无法掌握,对于高中数学更是束手无策。为了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他选择了不同寻常的教学方式——从让学生背诵默写数学公式开始,了解数学的魅力和真谛。同时,为了避免课堂的枯燥,他还会在课堂中穿插有趣的话题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经过一年的支教,学生们的总体成绩取得明显提高。“看到他们从年级段倒数第三一步步到文科班第五,我为他们感到开心”,这是他难以忘却的感动。 于万事中通达权变,他改变的是教学方法,不变的是教育的初心。回忆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王润泽如数家珍。他记得面对现实的无奈,也记得被学生们问候关心的日常。提起印象最深刻的事,他说:“某日在路上碰见我的学生,她没有理会我的招呼,我当时觉得这个女孩可能有点自傲。但让我没想到的是,后来她会主动跟我打招呼,甚至在发现我的保温杯掉漆后,询问我能否在杯上绘画——据说图案是我的形象。”直到现在,他还用着这个杯子。虽然杯子上的印记早已斑驳,但那个小小的举动仍温暖着他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他感受到学生们所有微小的变化,也逐渐发现自己能够影响这些学生。所谓“用一颗心触动另一颗心”,他做到了这一点。已理解教育使命的他不愿辜负每一个人,“哪怕一次坚持也能有所改变”,他这样坚信并践行着。 临别之际,被问到“能不能别走”时,学生与他都心照不宣地缄默。所谓离别,所谓成长,都早已生根发芽。一年的时光仿佛烟火,即使短暂,也留下了长夜微光——他已将世界的宽广展开在学生眼前,只待来者探索。在支教这条路上,他是“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践行者。 带着一颗真心,他努力带更多人找到自己的远方。他从未停止前进,用完整的告别迎接下一段旅途。从教学之道到为人处世,王润泽一步步摸索,不断提升自我。走出象牙塔,后的他,真正接触到了教育一线,未来的方向也更加明确。见过了不同的世界的他,依然热爱并扎根于教育的土壤,“毕业之后我会走入学校”,他对未来的自己这样承诺着。
“温润而泽”是他 无惧切磋琢磨 “润物有声”亦是他 用真心触动真心 无数人问青春的方向 对于青春的迷茫 他这样回答 “准备好阳光和雨露,静待花开就好”
编辑:申雨莹 |
了不起的你|王润泽:温润而泽,润物有声,他用声音讲述青春和爱 |
发布时间: 2023-01-11 | 浏览次数: 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