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7月15日,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献礼建党百年,青春筑梦雅里”暑期实践队走进金华市金东区雅里村,从特色产业、基层干部、基础设施、养老模式、生态环境等多个角度出发,聚焦三农问题、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千万工程”示范村的雅里村,始终以红色党建为发展底色,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打造美丽乡村,点亮“水清、路平、灯明”的新名片,并逐步形成“党建+农业+旅游”的乡村振兴示范模式。 党政引领是乡村振兴之魂 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点赞雅里村,最终落脚点是“这样的村干部我们信得过”。实践队员通过参观村干部精神陈列馆,感受 “听党话、会干事、讲公道、肯吃亏、守规矩”的新时代金东区干部精神。 雅里村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提升组织力。实践队开展“我与党旗合个影”活动,对两位获得“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老党员——李建康和李美基老书记——进行访谈,追忆李建康在三年困难时期的艰苦奋斗历程,学习李美基组织修建“群力渠”的开拓创新精神。队员开展村官一日行体验活动,跟随雅里村书记宋小如为村集体采购红灯笼,参与手工制品加工,体验村内事务处理,在亲身经历中学习基层工作者的实干品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队员给雅里村全体党员上青年微党课,介绍邵飘萍、施光南等金华先进人物、讲述金华第一个党支部的辉煌党史、阐述两山理论的创立与实践;并为干部精神陈列馆与知青精神陈列馆拟定讲解词,录制“雅里大学习”讲解视频,向金东第二实验小学二年级学生宣讲雅里的发展情况和文化底蕴。从学习到体验,再到讲授,实践队员着力培养下一个百年的主力军,以青年姿态,延续红色血脉,成为当代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写照。 经济民生是乡村振兴之基 着眼乡村经济 着眼乡村经济,队员们以特色产业金华酥饼为窗口,探索曹宅镇自2019年工业区“二次开发”以来取得的突破。调研小组首先走访当地的金华苏香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了解金华酥饼产业现状和党企共建情况;后前往曹宅镇工业园,重点调查曹宅镇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链升级、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成效。实践队调查显示,“二次开发”以来,曹宅企业从中获得多重利好,在“空间提升、产业提升、形象提升、效益提升”的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曹宅工业的辐射作用也将推动雅里等乡村的产业结构调整。 关注民生建设 关注民生建设,调研小组从雅里村居家养老中心入手,先后走访曹宅镇潘村、桥西村等九个村落,实地调查“家院互融,统分结合”养老模式,并运用地理专业知识,绘制曹宅镇送餐车覆盖图,为曹宅镇养老送餐网早日实现全覆盖作出切实贡献。浙师学子扎根基层、服务基层,诠释了青年在经济民生领域的责任与担当。 生态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三百行动,致力水清 雅里村紧盯“乡村振兴示范村”目标,开展以党建引领、党员表率的“三百行动”:发动一百人、清运一百车、百日换新颜。“千层石树遥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水清是雅里村生态建设的一大特色。实践队员对雅里村的生态洗衣房、河网水系、污水处理终端进行实地考察,并运用浊度测量、需氧量综合测量等方法对雅里村的殿塘、横塘等六个水塘进行水质检测。经过分析研究,队员提出“生活、农业污水两手抓,源头、终端控制相结合”的改进意见。 垃圾类分,环境满分 雅里村实行垃圾二分四类法,将垃圾分成“会烂”和“不会烂”两类,再由垃圾分拣员进行二次分类,极大降低垃圾分类的文化门槛。村书记宋小如感慨:“在老人占多数的雅里村,老人家能听懂了,垃圾分类的工作就好做了。”队员走进村民日常生活,从村民访谈和问卷中对雅里村的水质保护、垃圾分类、生态洗衣房使用率等情况进行深入了解。还跟随妇女主任李金凤体验垃圾分拣员的工作,实地考察“二次四分”垃圾分类法实施情况。 “垃圾类分,环境满分”。实践队员通过在全村开展垃圾分类宣讲会、环保知识小课堂,废物利用手工课,环保文化衫DIY,将环保知识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课堂。同时队员设计环保主题帆布袋和小扇子,免费分发给村民,宣传雅里的生态建设。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队员还发挥专业所长,运用 ArcGIS 软件绘制雅里村的垃圾桶定点分布图,利用专业化数据分析,为雅里村进一步开展垃圾分类提供科学指导。 学子助力,科学规划 此外,实践队员调查雅里村用地情况,运用乡村生态空间规划的原理与方法,以1:500的比例制作沙盘模型,为村内未来空间规划出谋献计。地环学子应用地理、环境、城乡规划专业知识为雅里村的环境保护和用地开发绘制蓝图,以热情和实干投入基层治理,是青年学子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 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凝神聚力 立足乡村文明,注入青春力量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在立足乡村文明的基础上,实践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本土文化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夏令营活动。实践队为雅里村的孩子们开设特色课程:让环境意识深入人心的环保课堂,点亮孩子星空梦想的天文课堂,讲解汉字演变的“汉字王国”课堂,传承理学思想的“北山四子”讲坛等。从诗词歌赋到天文地理,从理论到实践,地环学子以师之名教育孩子、传播知识,为乡村振兴的人才储备注入青春力量。 多维展示,尽展村貌 此外,实践队以制作《雅景与你,党在心里》宣传册,拍摄生态党建宣传片、“永远跟党走”主题快闪等多种方式展现雅里村的自然风光与建设成就。在实践成果展上,地环实践队在雅里村协办曹宅镇“百年党史路,风华正茂时”系列活动,将以上成果以红绿摄影展、创意视频展、生态环保展、文创成果展、空间沙盘展的形式向前来参观的各界代表展出。活动后,曹宅镇党委书记方伟以及其他镇村党员干部代表、镇企代表纷纷对实践队的调研成果表示肯定。 “红”“绿”实践,村校合作 近年来,雅里村走出一条以生态党建驱动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全力打造“红星耀古镇”党建品牌和红色研学基地;浙师大地环学院则开创“田野思政”特色教学,将专业知识学习与深入“田野”实践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本次实践,既展现了新时代乡村建设成果,也是对“村校合作”模式的一次成功探索。
来源: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献礼建党百年,青春筑梦雅里”暑期实践队 编辑:戴佳言 |
“我在窗口写青春” ⑪ | 浙师地环青年“红”“绿”实践促硕果,村校合作谱新篇 |
发布时间: 2021-08-12 | 浏览次数: 169 |